为积极响应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提高国民环保素养,增强垃圾分类意识,文学院于7月15日至8月3日期间,组织“创建美丽城镇,智行垃圾分类”实践团分别前往南京、常州、扬州、连云港以及淮安五地开展实践活动。
本次实践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上借助互联网发布问卷调查以及通过视频连线方式采访社区工作人员,线下通过分发垃圾分类宣传册来普及垃圾分类知识以及实地采访各个地区的居民对于有关垃圾分类的几大重点问题的看法,从而做到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了解垃圾分类的现状与不足,真正做到“教学做”三者合而为一,将垃圾分类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实践团成员以各自所住城市为单位分组开展实践活动,通过走访乡镇与市区,观察比较各不同社区的垃圾分类状况,同时将垃圾分类宣传册分发给社区居民及路人,耐心宣传垃圾分类政策,讲解垃圾分类方法,最后随机采访几位路人回答有关垃圾分类的几个小问题,从而做到调查结果全面无遗漏,充分掌握各地垃圾分类实情,发现了各地垃圾分类的优处与不足。
实践团借助问卷星制作调查问卷二维码以及微信视频功能来完成此次线上互动任务。
本次问卷调查完全采用匿名填写模式,保护了填写人的隐私。选取江苏省不同城市各个年龄段的填写者,充分扩大了调查范围,使统计结果更加具有普遍性与可信度。通过调查问卷,实践团发现许多居民不进行垃圾分类的原因基本可以分为四种,一、不知道到底怎么分类,二、居住地没有设置分类垃圾桶,三、时间匆忙,四、认为不分类也没什么大的影响。其中一二两个原因加起来几乎占到50%。这些暴露除了目前垃圾分类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和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知识了解不够的问题。
除了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队员们还通过微信视频电话连线的方式采访社区工作人员,就一些有关垃圾分类的重点问题进行了解。南京市秦淮区洪武路街道的工作人员向实践队成员介绍了该社区垃圾处理的流程、社区对居民关于垃圾分类的宣传方式、政府投资等方面的问题。秦淮区光华路街道的工作人员分析了该社区垃圾分类的限制因素等问题。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垃圾源头分类、层层减量是减少垃圾最有效的手段,每个人不能只做享受环境的懒者,而要做优化环境的行动者。垃圾分类需要全民参与,同时增强有关垃圾分类的知识也是重中之重。创建美丽城镇,需要智行垃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