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召开“民间文化·生命伦理·人格寻根”讲座

发布者:sudy_wen发布时间:2022-10-11浏览次数:438

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文学院学生的学术素养,1011日下午,文学院邀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湖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谭桂林教授为我院师生开展学术讲座。本次讲座采用线上方式进行,讲座主题为“民间文化·生命伦理·人格寻根——从三篇作品看鲁迅的童年书写”。

讲座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对鲁迅童年叙事的探讨。谭教授先从弗洛伊德、赫塞等人关于童年问题的论述入手,凸显童年记忆对作家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指出“童年记忆大多带有创伤性质,积淀在作家生命深处,渗透到作家的艺术创造活动中”。进而以鲁迅的《五猖会》《父亲的病》《我的第一个师父》为例,指出鲁迅在两次面对生命危机时都曾回到童年记忆。

随后,谭教授对此三篇作品进行了详细、深入的解读。首先,《五猖会》中,鲁迅对乡村赛会中儿童价值的发现、对农人赛会本土性的发现、对信仰生活中”“民众的心”的体恤,体现出鲁迅的“中年意气”,也即对自我文化之根的迷醉有欣悦,以及对现代理论建构的思考与倡导。其次,《父亲的病》中,对中医的不满与失望并非此文的唯一主题,鲁迅借此表达的是对安乐死这一颇具争议性的现代生命伦理观的明确肯定。最后,《我的第一个师父》作为鲁迅晚年时期童年叙事的代表,体现了鲁迅在察觉到自身的健康危机时,仍致力于将疾病转化成生机盎然的健康的源泉,以文章的形式表达对人生的总结与告别,展示了鲁迅在疾病纠缠中的晚年情怀。谭教授从鲁迅对珂勒惠支创作的评价与认同中提炼出三个关键词,并以这三个关键词概括了鲁迅的三种人格特质,也即悲悯、愤怒、慈和。这三种人格特质分别对应了鲁迅童年叙事中的《女吊》《我的第一个师父》《无常》,而正是这三者的融合,构成了鲁迅人格以及鲁迅文学之所以伟大的精神基础。

讲座最后,文学院师生跟谭老师一起作了交流,表达了自己的思考与收获,同时认为讨论鲁迅童年叙事对于汉语言文学和小学教育方向师范生在教学实践方面具有指导意义。谭桂林教授深耕鲁迅研究领域数十年,其高屋建瓴的把握、旁征博引的论证和娓娓道来的陈说,令我院师生如沐春风。讲座在秋日午后的阳光中徐徐落下帷幕。

  



中国 江苏 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
方山校区: 江宁区弘景大道3601号行知组团C楼
邮编: 211171
官方公众号